不同的對沖基金指數劃分主要是根據業績報告的頻率、是否可投資、指數的構成元素等。對沖基金業績的參照標準是什么?
1.構建對沖基金指數的考慮因素
在構建對沖基金指數時,我們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選擇標準(selection criteria):決定哪些對沖基金可以加入指數中。選擇的標準包括可追蹤記錄的時間長短、資產管理規模、對新投資的限制條件等。
風格分類(style classification):決定每只對沖基金是否適合特定風格的指數,排除那些不適合該風格的對沖基金。
加權方式(weighting scheme):不同的指數具有不同的加權方式,通常情況下是使用相同權重或者以對沖基金的資產規模來做權重。
調整方案(rebalancing scheme):等權重的指數需要隨著資產價值的變化定期調整。在制定指數時,需要明確是每月調整還是每年調整。
可投資性(investability):有些對沖基金指數是可以被直接投資或者間接投資的。大部分的每月發布的指數是不可投資的,而每日發布的指數是可投資的。
2.每日發布的指數
每日發布的指數主要是HFR(Hedge Fund Research)。每月發布的指數具體如下。
麻州大學的CISDM:由對沖基金向指數機構匯報業績。它包含了對沖基金與管理型期貨基金。
瑞信(Credit Suisse):該指數涵蓋超過10種策略,會披露其構建方法和包含的每一只對沖基金。
Hedge fund Intelligence:以等權重的方式來構建亞種和歐洲的對沖基金指數。
Hedge fund net:覆蓋了超過40種策略,都是以等權重來進行加權計算的。
Morningstar MSCI:覆蓋5種基本的類別,構建了一個綜合的指數。每個類別中,指數會廣泛包含不同資產類別和地區分布。被包含的對沖基金資產規模至少要在1500萬美元以上。
3.對沖基金指數存在的問題
對沖基金指數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流行偏差(popularity):以市場價值為權重的指數很容易被業績表現好的對沖基金占據很多的份額。因為某個對沖基金表現得好,那么它會吸引到更多的投資,指數中就會有更多這個對沖基金,從而忽視了表現較差的基金。這會高估市場整體的收益水平。以等權重的方法構建的指數能避免流行偏差,但是指數后期需要隨基金價值的變化頻繁調整,成本較高。
歷史業績的相關性(relevance of past data on performance):對沖基金的歷史業績能否用于預測未來業績一直是個倍受爭議的話題。實證研究表明,從歷史數據來看,對沖基金的波動性是更一致的衡量指標,所以用過去的收益預測未來的收益的方法并不可靠。對沖基金指數的構成也會經常發生變化,因此,歷史業績只屬于以前的基金經理,它并不代表現在的基金經理的能力。
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這是對沖基金指數最大的問題。因為在構建指數時,我們只包含那些存活下來的對沖基金,而那些以往失敗的對沖基金并沒有被包含在指數當中。如果幸存者偏差很大的話,那么過去的對沖基金的平均收益就會高于指數建立之后的平均收益。有研究顯示,對沖基金指數收益的誤差為每年1.5%~3%。根據不同的策略,幸存者偏差的程度也有所不同。例如,事件驅動型策略的偏誤較低,對沖股票和對沖匯率策略中的偏誤較高。
滯后價格偏差(stale price bias):如果基金所在的市場交易非常不活躍,流動性差,那么就會有滯后價格偏差。通常,證券間的相關性會更低,而波動性會根據所選的時間段更高或更低。滯后價格偏差在對沖基金中不是主要的問題。
回填誤差(backfill/inclusion bias):當對沖基金被加入指數中的時候,其過去的業績也會被加入進來。該誤差也會導致過去的收益看起來更高,因為只有過去好的業績才會被加入指數當中。